道人峰首页 关于我们 公司动态 产品展示 品茶文化 茶园分布 在线留言 联系我们 人才招聘 旗下企业
新闻动态
文脉浸润清香远 一方山水一盏茶
点击:4151 次  更新日期:2016-11-26 9:52:52
  秀美茶园
  一方山水一盏茶
  置身茶园,捧一杯香茗,聆听古茶树的呼吸,感受大自然的灵气,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
  ●应悦 文/图

  如果说葡萄酒看的是酒庄,那么中国茶看的就是山头,每座茶山都有自己的秉性和灵气。来到大陈镇道人峰茶园,置身于这一片苍翠之中,捧一杯香茗,聆听古茶树的呼吸,感受大自然的灵气,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情。

  听闻道人峰茶加工技艺日前已被列入第五批义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意味着茶加工技艺的传承和茶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再迈新台阶。我们寻着茶香慕名而来,探寻这名茶的前世今生。


满目苍翠显秉性一方山水一盏茶


  沿着省道进大陈,一路上白色的水泥路很干净,连同白色的标志线,与两旁葱翠的山色极为相称。穿过一条窄窄的村道,道人峰茶厂到了。这是一处貌似平凡的院落,江南的院墙,有年代感的厂房,都被茶园包围着,还有远处山尖的竹林,这淡淡的一切更像是一幅清雅的山水画。

  在道人峰董事长金伟东的带领下,我们走进茶园,只见茶山形态秀美,层次分明,清风吹拂时,满山茶树都荡起碧海波涛。梯层整齐的茶园曲线分明,顺着山势蜿蜒而上,峰峦叠嶂,山脊绵延,修筑在这磅礴山体上的一垄垄茶田,宛如五线谱,奏出一曲曲动听的田园曲。金伟东说,茶园分布的林地海拔高度平均450米左右,其中道人山海拔886米,这地区山峦叠嶂、土壤肥沃、雨水调匀,常年云雾缭绕,一年四季气候分明,是得天独厚的茶种植基地。

  每年三四月份,是春茶采摘的最佳时节,大量的采茶工从各地赶到这里,将那一芽一尖精挑细选并收集起来。那时的清早,除了鸟儿清脆的鸣唱,便是采茶人辛勤的劳作。山的灵气,茶树的清新吐纳,美丽的风光让人目不暇接。

  金伟东介绍说,名优茶特级选用海拔865米高山上的初展嫩芽为原料,要经过十多道加工工艺才能完成。包括鲜叶采摘、摊放、杀青、做型、压扁、磨光、提香、风选、拣梗、包装等,生产工艺流程复杂,而且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度和要求之高,是许多其他茶类生产难以比拟的。“这些加工技艺是道人峰茶先辈长期的智慧结晶,以及一代一代的历史传承,且难以为现代技术所替代。”金伟东表示,成品茶外形细紧略扁,色泽翠绿,叶底匀称成朵,香气清高持久,滋味甘甜。


文脉浸润香悠远 寻觅茶香探本源


  茶是中国的国饮,从历史上看,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转型于明清,复兴于当代。茶文化的源远流长可见一斑。而在义乌,种茶和饮茶的习俗也由来已久。

  据市志编辑部傅健考证,义乌历史上最早记载的茶事,是南朝梁时傅大士的《行路易》组诗中的一句:“烧冰将煮茶。”

  到了唐朝,茶的饮用从皇宫显贵、王公爵士直至僧侣道士、文人雅士、黎民百姓,全国上下几乎所有人都饮茶。文人雅士嗜茶众多,开始将茶与诗词歌赋结合起来,茶成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纽带和桥梁。义乌历史上最早的茶园也是在唐朝出现。“古志曾记载,唐代法轮大师重云的茶园就在义乌东北部的茗平山。”傅健介绍,在(万历)《义乌县志》“卷之三”“四页”中记载:“茗平山:在县东北七十里,法轮大师茶园也。”当中所提到的茗平山茶就是今天大陈镇道人峰茶的前身。

  宋朝时期,义乌的茶文化,迎来了第一个高峰。南宋建炎二年(1128)三月,抗金名将宗泽,因守备东京(今河南开封),战勋卓著,受到宋高宗的传宣抚谕和御赐茶药。毫无疑问,御茶的品质代表了宋代的最高水平。而当时被称为“乌伤四子”之一的喻良能,在历史上留下较多的关于咏茶、爱茶、嗜茶、品茶和用茶等诗文,到如今已是义乌人民了解当时茶生活的宝贵财富。

  来到元朝,朱丹溪继续发扬了将茶作为药物来使用这一传统,在他所著的《格致余论》和《金匮钩玄》中分别提到“予以江茶入姜汁,香油些少”“眉稜痛:风热痰,作风痰治。类痛风。白术酒、黄芩、末茶调服。”而朱丹溪曾开过的药方茶调散,在今天仍作为中成药在生产和使用。

  明朝洪武年间,义乌每年都要向朝廷进贡用纤嫩新芽制成的茶叶——— 茶芽二斤,“土贡:国朝岁贡新茶芽二斤”〔(万历)《义乌县志》“卷之七”“贡税”“物土考二页”〕。“这条记载虽然简单,但很重要,因为从此确立了义乌本土出产的茶叶,在中国历史上的贡茶地位。”傅健表示,茶作为土产,正式载入地方志,目前能见到最早的就是“万历志”。

  到了民国时期,茗平山茶又称为龙门茶,是古代义乌最好的茶。这在旧志的记载中赞誉有加,“茶:邑产茶不一处,惟出九都龙门山者,汁浓厚而味甘香,称龙门茶,畅销颇远。”〔(民国)《义乌县志稿》“第六册”〕“茶:以产于北乡高山者为佳,采自谷雨前者为上。《旧志》漏。”〔(民国)《义乌县志稿》“第八册”“物产”〕。1932年,义乌有茶园面积“200亩”,1949年,全县茶园2300亩。民国时期还出现了比较专业的茶叶集市,集中在北乡楂林和南乡低田,(民国)《义乌县志稿》“第六册”记载:“楂林市:九都,县北四十五里,三、六、九日,约计市货、茶竹二项,行销较广。”此外,根据《浙江经济年鉴》记载资料显示,当时义乌茶叶已有出口。


文化引领拓茶路生态兴茶寄情怀


  据金伟东回忆,解放后,东塘乡兴起“万亩林场,千亩茶园”兴建运动,1975年全乡垦造荒山,开发茶园面积达1900亩左右,乡集体在东塘乡宣德里地块开垦450亩茶园,即现在的道人峰茶厂前身。到1979年东塘茶厂建立,当时分三个生产队,实行集体负责制。1986年,东塘茶厂改为义乌市福利茶厂,属于东塘第一个乡办集体企业。

  1994年,经营不善的茶厂面临资金回笼乏术,产品积压销售不畅等困局,濒临倒闭。在当时的乡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勇于担当的金伟东大胆承包下来。他从品质保证入手,从产业保护做起,聘请当地有名的制茶老师傅,拜师学艺,在传统制茶技艺的基础上依靠科技创新,使道人峰茶的品质有了质的飞跃,极大地带动道人峰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公司逐渐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茶叶小作坊,逐步发展成为国家级有机茶出口示范基地。

  道人峰从1997年开始开发有机茶,目前已建立国家级有机茶标准化示范基地5000亩,通过美国NOP、欧盟IMO、日本JAS以及国内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园颁证面积达3500亩。拥有日本进口蒸青茶生产线两条﹑名茶加工生产线一条﹑精制加工生产线一条,年生产加工能力达500吨以上。

  2007年,道人峰商标被评为浙江省著名商标,2010年,道人峰有机茶被浙江省农业厅认定为浙江省名牌农产品,连续十六届被评定为国际、国内名茶金奖。有机茶加工厂2007年被省农业厅命名为浙江省示范性标准茶厂。

  产品是市场的主角,产业的升级集中体现在产品结构的多元化上。未来,金伟东一方面打算不断丰富茶类产品,继续研发茶菜品、茶饮料、茶糕点等与茶相关产品,让吃茶、用茶、乐茶成为义乌人的新时尚;一方面探索“茶园+文化旅游”的发展新路,以文化兴茶,打造茶产业的“升级版”。

 

来自义乌商报

 
联系地址:中国·浙江省义乌市大陈镇杜门村 联系电话:0579-85978412 官网:WWW.DAORENFENG.COM
版权所有:浙江道人峰茶业有限公司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策划设计:YW169 备案编号:浙ICP备13000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