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02 作者:金伟东 作者单位:浙江道人峰茶业有限公司*hongnbsp; 出处:《浙江省茶叶产业协会工作通讯》总第49期
为提高道人峰有机茶生产加工规范化、标准化程度,加快有机茶产业化发展步伐,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有机茶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示范带动周边茶产业的标准化生产。2001年开始,经浙江省金华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立项,浙江道人峰茶业有限公司与市农业局、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共同实施了“道人峰有机茶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项目,并于2003年通过省级专家验收。2005年初根据国标委农轻〔2004〕101号文件和浙质发〔2005〕23号文件被正式列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并于2007年底通过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等各专家的验收。经过对农业标准化的多年探索与实践,我司有机茶生产加工标准化已取得显著成效。
一、示范园区建设工作措施
1.全组织管理,强化责任落实。首先成立有机茶标准化项目领导小组和实施小组。领导小组由市府办、农业、质监等部门的领导及公司主要领导组成。项目实施工作小组由项目承担单位义乌市越然有机茶专业合作社人员组成,领导小组负责整个项目的筹措、规划和领导,由实施小组负责具体工作落实。聘请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研究员和南京新大陆生态产业研究中心教授及浙江大学教授指导项目实施的技术工作,同时聘请了浙江省茶叶集团有限公司为市场开拓顾问。其次落实责任,加强管理。为扩大有机茶标准化的推广范围,与每个加入越然有机茶专业合作社的相关专业户签订协议,明确了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对加盟道人峰有机茶联合体的专业户,该公司采取了“三单独一统一”(即鲜叶单独加工、成品单独存贮、样品单独检测、产品统一销售)的方式进行全程管理。三是拟定工作计划,制定实施方案。为使项目能够顺利实施,我们订立了工作计划,明确了每个员工的工作职责。根据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对有机食品的要求和国家农业部制定的有机茶行业标准及三家国际有机颁证机构(IMO、JAS、NOP)的生产操作规范,制订了道人峰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项目实施方案和工作制度。
2.制定系列标准,构建有机茶标准化体系。根据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对有机食品的要求,我们在参阅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5196-2002、NY/T5197-2002、NY/T5198-2002、NY/T5199-2002基础上,制定了完善的《道人峰有机茶》企业标准并由义乌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实施,编制了具体的生产加工操作规程。如在有机茶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中主要实施了“三改一绿”肥培管理技术、“四法并举”的病虫害控制技术、“三除一免”的杂草处理技术等质量管理措施
3.加大宣传培训,促进标准化实施。为提高广大茶农和企业员工对有机茶标准化的认识,使之能学习、掌握、执行标准,我们采用多种形式,如举办现场会、培训班等,宣传标准化,普及标准化知识,提高标准化意识,有计划分层次对项目区农民进行标准化知识培训,使其掌握道人峰有机茶从茶树栽培、茶园管理、鲜叶采摘、有机茶加工生产到销售各个环节的技术要求,按《标准》要求组织实施。共举办各类培训班6期,印发各种技术资料1500多份,外出参加培训21次,有562人次参加了培训。为使培训内容直观易懂,我们还结合本地实施有机茶开发的实践体会,自己制作了有机茶开发的宣传碟片、《有机茶开发技术指南》等宣传资料,使技术培训更具实效。通过多管齐下的培训措施,公司全体员工和茶叶专业户的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4.加强内部监管,确保有机茶质量。道人峰有机茶开发成功后,就得到了浙江省茶叶集团公司的支持。从1999年开始,道人峰有机茶就以出口外销为主,至今未被国外检测机构亮过红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配备了专业的基地巡视员、植保员、质量检验员和感官审评员。实行了每个基地项目确定专人负责的管理方法,每道工序定机到人的分工负责制。特别是在农资质量问题上,我们采取“三统一”(即统一采购、统一发放、统一使用)法进行管理发放。我们主要检查农资的来源,重点放在进货关上,严格按照有机茶生产的标准要求使用。
5.建立有效管理模式,着力扩大示范区面积。为了保证项目的实施效果,我们实施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的有机茶标准化模式,建立“利润共享,风险共担、互惠互利”和“二次返利”的机制,提高了示范户的积极性。道人峰有机茶标准化示范区项目的实施打破了行政区域,实现了跨县市甚至跨省区的联合。
二、示范园区建设取得的成效
通过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产业化水平有所提升,效益显著增加。
1.经济效益。公司效益不断增加,亩均产量、产值都有所增高。普通茶园转换成有机茶园实施标准化生产后,从亩产211kg鲜叶增加到亩产431kg鲜叶,增长率为104.3%;每亩茶园产值达到3231元以上,比2001年亩产值1500元增长115.4%,比全市茶园平均亩产值1200元高出69.3%。
2.社会效益。一是推动了义乌市乃至周边地区茶叶标准化生产的进程,引导当地有机茶生产向规范化和现代化发展,标准化覆盖率达到96.6%。二是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三是扩大农民就业机会,增加了部分农民的经济收入,两年就新增就业工时5123个。四是解决了中低档茶的难销问题,道人峰公司加工出口的有机茶以中低档为主,使中低档茶发挥了经济价值,增加了效益。
3.生态效益。一是由于不施化肥、化学农药,有效的保护了环境,改善了茶园生物群落,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土壤结构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提高了土壤肥力和茶叶的自然品质。三是生产加工条件得到了改善,生产出纯天然、无污染的有机茶,促进饮茶者的身体健康。
三、示范区项目建设经验和心得体会
1.建设经验。一是农业标准体系建设是实现农业标准化的重要基础。近十年来,公司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基础,建立了一套比较健全的有机茶标准体系。在项目实施中不断完善推广标准,修订现有有机茶各项操作规范和管理制度,发挥茶叶龙头企业、茶叶专业合作社、示范区在推进标准化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大力实施“三个放心”工程是加快农业标准化的关键手段。要想尽快把农产品质量做优,品牌做大,特色做强,以此来塑造农业新优势,必须以大力实施“三个放心”工程为突破口,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档次。三是注重放心生产基地建设。从土肥水气等源头开始抓起,建设一批基地规模大,基地领导素质高的有机茶标准化生产基地。四是注重茶农增收,对茶农进行按季培训计划。一方面努力对生产加工流水线进行改造提升,按照ISO9000体系认证、有机认证等规定,全面实施放心安全生产。另一方面,加快基地建设,扩大生产基地规模,加强对各基地从茶园管理的“三除一免”、“四法并举”以及茶青收购加工的三统一、一单独等管理模式是道人峰有机茶标准化实践的保障。五是加强对外宣传,扩大内外销放心市场建设。
2.心得体会。一是领导重视,成立各级组织机构、配备农业标准化工作人员是开展好示范基地建设的重要条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工作必须在当地政府的直接领导和组织下进行,便于检查落实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各项工作,做到各级责任明确,各司其职,更好地调动项目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以道人峰公司现有基地为基础,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标准化管理技术是开展好示范区工作的技术支撑。要使农业标准化工作在广大茶农中推广,除做好宣传培训,普及标准化知识教育外,最有效的方法是通过对先进基地进行宣传,用典型事例启发教育广大茶农。并从体制上改变小农业生产方式,尽快形成"龙头企业+基地+农业大户+标准化"的大农业格局。三是政府部门的政策倾斜与资金扶持对加快农业标准化推广实施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近十年的实践,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农业标准化工作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从而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途径,道人峰有机茶标准化示范区项目的建设在取得自身效益的同时,也将带动地区其它优势产业的发展。
四、存在的问题
1.承包期较短。由于各茶叶基地承包年限不统一,承包年限普遍太短,刚建立不久的基地无法继续延包,使标准化无法正常实施下去。
2.土地被占用。浙江各地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市工业用地指标严重不足,为了工业用地占补平衡,一批刚建立的标准化茶叶基地被当作低丘缓坡改造掉。
3.扶持政策不一。在农业开发当中,由于政府出台的扶农政策不同,各级部门要体现的政绩观不同,造成发展一个产业而破坏另一个产业的现象比比皆是,给标准化实施工作带来灾难性的破坏。
五、应对措施
为确保有机茶标准化工作的健康发展,必须采取以下措施:
1.延长承包期。必须得到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对承包到期的标准化茶园基地,实行保护性的延长承包期,为茶农吃下一颗定心丸。
2.确保基地用地。要求上级主管部门视情对标准化的示范园区出台出台保护措施。工业用地应内部挖潜力,尽量少占或不占已经开发的标准化基地,如确实要占用,应该与标准化基地建设结合进行,并且缩短开发年限。
3.出台保护措施。各级涉农部门应有全局观念,产业发展要有前瞻性,因地制宜,长远打算,前期规划,后期开发,力求开发一个成功一个。